@成一虫:很多事情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比如,在网络的冲击下,还对报纸有执念。
这个大家比较少分歧了。
对电影还有。。。其实电影已死,逐年走下坡路才是正常的。原因是切片解读视频(半盗版)的冲击、短视频与微电影的冲击、网络流媒体的冲击。花 40-80 元去看的,估计主要是恋爱的人、粉丝,或者是非常出名的电影(类似哪吒,成为现象级产品,大家就可能去电影院看)。
多数院线电影很难有足够吸引力让多数老百姓进电影院看了。花一张电影票的钱,完全可以获得 4-12 个月的视频平台会员,在家里,躺着,3 倍速,随时暂停地看。
未来电影就应该是这几个方向:
1、给恋爱或想恋爱的人看。提供各种便利。类似相亲,提供包厢,等等。
2、给粉丝看。就是所谓的流量电影。
3、想办法成为现象级电影,工业制作水平非常高,需要非常好的视听条件(大场面,在手机或电脑上看不出来效果),等等。
很多类似的东西都是同理。
比如,婚育。坦然接受年轻人的选择吧,别强求。尊重个人选择。
比如,消费。别总想着消费会增长。三年后下馆子的次数,跟三年前比,为什么会增长?你一天能从吃三顿,变成四顿?不现实。你三年后喝的酒、奶茶能比三年前多?
对汽车、家电、住宅、饮料、零食、衣服鞋子等也是同理。随着生育率、婚恋率减少,实物数量上的消费减少反而才是正常的。
再比如说对公众的教育、启蒙。随着短视频的流行,很多东西是去中心化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大 V 很多其实是反智的。别指望能跟十几年前微博、博客上面那样,大 V 与有影响力的人,一般是知识分子。现在相反。甚至越是反智的观点,越能传播。
所有靠流量吃饭的人,都面临着流量 = 金钱的激励,要获得金钱,就要有流量,而流量的获得,必须时刻炒作(类似短线炒股票,必须追热点,经常挖掘各种概念),必须迎合最大规模、最大公约数的网民,即:下限得很低,得吹捧最差、最烂、最普遍的情绪,讨好他们。
而走精英路线的人,过于阳春白雪,不接地气,会被流量抛弃。
流量网红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杀猪盘,各种哄、骗,把底层网民忽悠得无脑入金、花钱、成为铁粉。但底层网民们还就吃这一套,因为他们需要情绪价值,就喜欢这样的网红。
正好,双向奔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30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