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 再来讲讲 “文科就业崩溃” 和 “传统媒体口碑直线下滑” 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不少传统媒体联合起来 diss 胖东来,包括 diss 比亚迪。
更早之前,更多是 diss 华为。
总之,就是要 diss 所有中国优秀企业……
核心原因是,
中国优秀企业,威胁到了 “传统媒体 + 专家学者” 的利益。
…
我之前讲过,理工科负责制造,文科负责提供溢价 ——
你生产一个普通的包包,几十上百块;爱马仕生产一个包包,几万到几十万。
即使你生产的包包,质量已经跟爱马仕不相上下,依然卖不过这种品牌溢价。
改开初期,我们没有什么厉害的本土企业,跨国外资巨头薪水高福利好,是最牛逼的存在。
那时候,“洋” 就是 “好” —— 现在不少地方,有 “洋气” 这种褒义词:像西方,就是洋气就是好;本土化,就是土气就是不好 —— 所以,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变成了 “越土越时髦”,就是对 “洋气” 这种二逼词汇的反动。
很多传统媒体和年纪比较大的学者,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崛起的 —— 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 “对内宣传美化西方 + 贬低羞辱中国”,来让欧美产品获得 “溢价”。
然后,他们再从中分一杯羹。
典型如读者。
…
通过这种宣传,
让越来越多国人认可 “西方的就是好的,本土的就是差的”…… 从而让西方产品或者服务,在中国可以卖的更贵;同时,也让中国本土产品卖不上价。
我之前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存在逆向民族主义这个东西,自己贬低自己,图啥?
后来想清楚了,图得就是 “西方产品和服务” 的溢价。
你都看不起自己了,还能看得上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么?
看不上本土产品,本土产品还能卖出溢价么,还会成为西方产品的威胁么?
这种创造溢价的能力,就是文科生的价值。
只可惜,传统媒体 + 老专家学者,是为西方的产品和服务工作。
…
很多文人或学者,以前大家一听到名字,就觉得肃然起敬;
直到社交媒体兴起后,才发现他们好没水平,而且普遍恨国……
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早期能成为知名文人学者,并不是真有什么创造力;
而是外语好,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思想和学术等。
他们的 “牛逼”,本质上是躲在西方背后的 “狐假虎威”—— 如果大家都觉得西方不过如此,他们还怎么挟西方在国内招摇撞骗?
所以,你会发现传统媒体、包括各种脱口秀,从来没有 diss 西方的内容:
并不是没有。有人写过这样的段子,只是传统媒体和脱口秀的老板们,“不喜欢” 这样的内容。
包括前几天,某卖方首席跪舔特斯拉,也是基于同样心里 —— 我怎么能证明自己非常专业,还能唬住你们呢?
大吹特吹西方龙头公司,然后暗示自己跟它们关系很好,可以拿到第一手消息……
都是利用 “中西方” 势能,在从而在国内招摇撞骗。
…
所以,无论是为西方产品鼓吹,还是为西方文化鼓吹的既得利益者,都需要不断 “赞美西方 + 贬低华夏”,
通过维持 “中 - 西” 方之间的势能,来获取溢价和利益。
当他们看到胖东来、比亚迪、华为这种企业,一定是各种攻击的;你说中国部分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西方 —— 这不是要他们命么?
以后还怎么骗人骗钱?
但现实是,
本土企业崛起 + 外资败退,包括年轻一代人更爱国货。
这才是 “文科就业难”、包括 “传统媒体口碑直线下滑” 的重要原因 —— 中西方产品和服务溢价越来越低,他们没饭吃了。
吹嘘中国,跟他们价值观又抵触。
同时,这帮老家伙们,又站着各种坑。
愿意 “讲好中国故事”,在新时代机遇中讲 “新故事” 的年轻人,被摁着没机会。
这也是中国存在大量 “反贼 / 买办” 的经济基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1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