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为什么人们呼吁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当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囤货的热潮又再次到来。如今,各式各样的药品成了紧俏商品,而在这数日之间,一种特殊的储备品,却出人意料地最先卖断了货。

黄桃罐头。

1

为了应付或将到来的危机,人们未雨绸缪屯起了针对性药物,黄桃罐头也赫然在列,甚至比一些感冒药更加难抢。

它虽身为罐头食品,如今却被视为消炎药的 “平替”,被算在药物储备里。

这源自于一种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东北 / 北方 “迷信”: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要是危机时刻,罐头更不能少。

以东北人为首的北方人,正在这特殊时刻,坚信着这种古老神秘的 “偏方”。

而经过时间校验,他们对此的反馈是 ——“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随着疫情局势变动,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各种囤货提倡和指导。在一片议论声之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呼声格外响亮:“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原因很简单:在北方,它是刚需,比药还难抢。

已经出现在药房了

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晒药是近些天的主流内容。在一片花里胡哨的药盒中,黄桃罐头的倩影出现概率却最高。

不管手头有没有消炎药,黄头罐头都要成箱抱。

哪怕买不到药,来箱罐头也挺好。

在此紧张时刻,热情的北方网友们奔走相告,纷纷提醒对方:赶紧把桃罐头收进药箱。

他们从不多做解释,好像生病买黄桃是种自然规律,亦或是某种信仰。

先如今,根据晒出的囤货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家乡:如果他的储备里有黄澄澄的罐桃,那对方多半是来自东北(或其他北方地区)。

在这种热情之下,黄桃罐头被当作了 “治病法宝”,在各个网购平台纷纷卖脱销。在一些北方城市,它甚至比各类感冒药更加难买到。

尽管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多半掺点营销,但放在黄桃罐头上,还真说不好 ——

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种特殊的 “感冒药”。

早在几年前,黄桃罐头的神效就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它被加了诸多头衔,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是 “东北 / 北方孩子的康复神药”。

所谓 “康复神药”,字如其名: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

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他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 “良药”。

北方小孩看病都得带罐罐头来

由于这个现象在东北尤其常见,以至于江湖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北有位黄桃罐头之神,它会在冥冥之中保佑每位离家的东北娃。一旦有什么大病小灾,吃口罐头就能得到神的保佑。

栖宿在罐头中的神,包治百病的水果罐头…… 黄桃罐头身上围绕着的传说,让它成了如今互联网上最具神话感的食物。

但这种神秘的 “罐桃” 现象,其实背后并没有太直接的缘由,只是诞生于上一代人的集体习惯。

桃罐头这种产品,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从 1963 年开始,罐桃品种研究就被列入了国家课题,在多年培育、研究、选种之后,方才进入了大量生产阶段。

作为罐头食品,桃罐头产业涨势迅猛。在 1981 年时,国内罐头厂的黄桃罐头年产量便已经达 8 千吨。

但即便如此,那时的黄桃罐头仍然是紧俏货。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属于北方的 “贵重食品”。对于寻常家庭来说,只有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才会舍得捎上一罐。

对于寻常家庭的小孩来说,也只有赶上 “特殊时期” 才能尝上一口罐头桃。

而这个 “特殊时期”,除去生日、节日,便是 “生病” 了。

小朋友生病发烧,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愿吃药,每逢此时,家长们都会开罐黄桃罐头喂服。

一方面是想要生病的娃吃点好的,一方面是方便下药。

久而久之,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黄桃的习惯。

冬季的北方,相较之下更难吃到新鲜水果,会更倾向选择罐头产品,这种 “生病喂罐桃” 的现象在以东北为首的北方更加常见。

除此之外,老一辈的人们对 “桃” 这种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古人认为,桃枝能驱邪,桃亦能寓意 “健康长寿”(寿桃),而到了当代,“桃” 因与 “逃” 同音,也有着吃桃 “逃过一劫” 的说法。

所以即使知道吃罐头实际上对病情康复没有实际帮助,他们也会选择在病中、病后给孩子喂上一口,让病人加速 “桃离病痛”。

结合这些因素,这些吃罐桃长大的孩子们,也便有了 “一生病吃桃就好” 的印象。

尽管他们已经不再是受父母照顾的孩童,但其实身体早已养成了条件反射 —— 每当感冒发烧,总是想来口甜入味的黄桃。

不管病没病,只要有了不舒服的迹象,看见手边有着一罐黄澄澄的桃子,心里总会踏实下来。如今人们眼中的黄桃罐头,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

它不单纯是种食物,人们也打心里清楚它没有实际功效,但它就是能象征着 “健康”“康复”,象征着 “安心感”,象征着能被父母照顾的时光。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属于一代人的 “comfort foods”(安胃餐)。

“comfort foods”(安胃餐)是各国都有的说法,或可理解为 “疗愈食物”,它的定义是 “能提供怀旧或情感价值的食物”。

在身 / 心出问题的情况下,一份 “安胃餐” 能迅速缓解一个人的压力。而根据地域及饮食文化的不同,每个地区的主流病号 “安胃餐” 都不尽相同:

菲律宾人在生病时会会吃名为 Arroz Caldo 的汤;芬兰人会选择水果越橘;匈牙利人生病吃大蒜蜂蜜;巴基斯坦人会做名为 Khichdi 的病号粥。

这些安慰食物在味觉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似乎难以归类到一起,但在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一个高度一致的共同点:这些食物都是童年生病时父母、家人喂过的。

这些诸如黄桃罐头一样的 “安胃餐”,能从味蕾开始,联结着童年。吃下一口,就仿佛能回到那个令人安心的时候。

人们抢购黄头罐头,并非真的封建迷信,也并非期待其实际效果,只是想在迷茫的时期,屯下一份安心。

它能满足自己的胃,也能传达一个讯息:现在,我能照顾好自己。

小姨提示:罐头食物只有精神效果,并不能代替任何药物。如有不适,还请尽快根据症状使用药物。请地球人们照顾好自己。

来源:地球人研究报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4155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