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在大火中依然不忘争吵的人们,又有谁能够幸存呢。

@写不出稿苏见祈9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内容。
网上出现了一些争论,但无论表态支持还是担心可能造成的歧视,都是从保护抑郁群体的共识出发的。

然而,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人。当他们认识到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的时候,第一反应是:
“这些人会不会影响我赚钱”。

就在这条新闻出现在网络上的当天,HR群里就有同行提到,公司领导责成人事部门在员工入职前增加抑郁症筛查的环节,对有抑郁倾向的人不予录用。

政策涵盖的群体是学生和孕妇,和职场和企业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当这些企业管理者看到新闻的时候,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立刻跳了起来,唯恐自己对员工的压榨有了漏洞。

等到了周一,公司领导还举出了某个员工由于心理问题无法工作,让本来就天天加班的部门雪上加霜的例子,来在内部获取舆论的认同。
问题在于,整个部门的工作一直超负荷,是应该归咎于一个身不由己的基层员工,还是应该归咎于老板拼命接项目又不舍得多雇人?

但有些员工就真的开始敌视心理存在问题的同事了,就像他们敌视休产假的女员工一样。

职场的性别歧视,这几年可以说肉眼可见地愈演愈烈。
从一开始不招收适龄的已婚未育的女性,发展为不招收未生育的女性,随后标准又变成不招收女性。

而已经招收的女性员工生育时,公司也会用工作繁忙等等各种借口克扣产假,同时大肆表彰那些在领导施压下被迫放弃一部分产假的女员工,大棒和胡萝卜齐下,让女性依法休假都带着负罪感。

同样,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压榨,管理者也会有意引导办公室的舆论。

比如当其他未生育的同事不得不承担请产假的同事的工作,负荷太重日夜加班的时候,管理者总会作总结经验状:
“你们看,女生没法干活只能你们干,以后我们还是不招女生了吧”。

这种把责任和情绪归咎于女性的话术,往往还能得到正焦头烂额的其他同事的认同——却没人去想女生在岗的时候自己也被逼着天天加班,根源上是谁的责任?

资本家很聪明,不仅省下了多雇人的工资和社保,还把原本应该倾泻在自己身上的怒火,变成了劳动者之间互相的仇视和对立。

这种划分人群分而治之的歧视套路,显然也不止用在性别歧视上。
此前已经有多个公司传出35岁以上的基层员工会被“优化”。估计在一个项目组内,上有老下有小又加不动班的中年人也难免被整个团队认为是拖累。

奇怪的是,竟然有很多年轻人认为公司就不该录用不能加班的人,免得“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他们是那么在乎所谓“团队”的利益,就好像团队的收益是大家均分而不是交给老板似的。

政论节目《骁话一下》中,曾经提到美国黑人处境的问题。

原本黑人是一个大族群,可以抱成团争取自己的权益。结果在美国社会的语境下,被纵向分割为非洲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女性和LGBT等等多个群体。
小群体之间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敌视,从争取大族群的权益,变成了争夺小群体的社会认同。最终,黑人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从内部被瓦解了。

劳动者也是一个大的群体,群体内部也分为男性和女性,中年人和年轻人,喜好奋斗者和追求安逸者,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亚健康的人,等等。

内部就互相敌视互相攻击,必然的结果是被情绪蒙蔽了理智,忽略了真正的始作俑者,忽略了这些情绪本来应该倾泻的对象——
比如职场上对女性生育的敌视,比如很多年轻人竟然真的以为,35岁干不动了就应该把位置腾出来。

他们把自己和同类割裂开来,完全忘记了自己也有母亲和妻子,忘了自己也有35岁的那一天。

不仅职场和生活中互相敌视的情况增多,网络上的戾气也越来越重。
包括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在内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糟糕的舆论环境让很多正常的观点表达都难以进行,或者不得不设置一个又一个防杠的括号。

可是,大部分在网络上争论、甚至敌视和互相谩骂的人,都是现实里辛苦讨生活的普通人。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了很多压力,在或明或暗的引导之下,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处境应该归咎于同类。或者人们并未认真思考和归咎,只是向同类发泄自己的压抑和愤懑。
最终普通人分割为各个群体,用互相攻击谩骂发泄生活中的压抑,所有人的处境都得不到改善。然后继续压抑,继续攻击,如此循环……

这样的对立,真的会有赢家吗?

最后,再说个最近发生的事吧。
在性别对立愈演愈烈的今年,我收到了新的招聘需求。
在不招收女性的前提下,还增加了一条:不招收已婚男性。
理由是,已婚男也要分出精力照顾家庭,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职场性别歧视的根源,并不在性别本身。很多其他的群体矛盾,也是一样的。
下一次呢?歧视的标准变化的时候,我们之中的哪些人又要互相指责?

这场火越烧越旺了。
在大火中依然不忘争吵的人们,又有谁能够幸存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86038.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