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人与物

@Finance郭阳

人与物

我外公外婆那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没有“物”重要,宁可人受累,不可物损坏。

从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就感觉到物的重要性。虽然是他们的心头肉,也不能碎碗,我老是碎碗,干脆给我用毛竹做了一个永远也不会碎掉的竹碗。物质生产能力太差,人口又多,劳动力便宜,人与物之间的汇率,物全面胜出。

我生下来体重不足,外公给我开小灶,定期用猪大肠焖饭加上猪蹄黄豆瓦罐汤,调理半年,这种现在微不足道的食物,当年就是我的特等餐饮,我到今天身体仍然健壮,物质匮乏时代,人其实没有条件去脆弱。

当时,家里最大的生产工具就是水牛,简直宝贝的不行,照料的无微不至,早起山上放牛,傍晚河边洗澡。老死的水牛也没有人会吃,会专门埋葬。在肉食严重缺乏的1980年代,确实有一份深沉的感情在心里。

当年,我们无法理解美国人随意丢弃东西,居然不修理后再用,咱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穷人思维,怎么能理解美国人工成本高昂,而工业发达的生产效率到导致“物”相对的廉价,宁可丢弃,也不会请人搬运去卖,根本划不来。才过去30年的时光,我们也人工成本高,比如餐饮,人力成本高于原料成本,彻底蜕变成服务业。

我父亲1980年代从家里骑自行车去县城,载着100多斤的东西,农村的公路加田埂路30公里,他们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从不习惯照顾自己的感受。物质生产能力差,就是尽量用人力,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也舍不得在县城吃饭,一天来回,人就这么饿着,全都这样。今天,这就是5块钱的班车的事儿,招手即停,一水儿的柏油路。

1970至1975年,父亲在中越边境服役,部队当时也困难,但比地方好。部队得自己种菜、养猪,觉得部队能吃饱饭,还有入党提干的机会,对于农村青年而言,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地方。他讲了一个笑话,新兵连时候,一个山东兵,人长的跟铁塔一样,第一次吃饭,三碗稀饭,二十个馒头,干饭若干,班长怕出事儿,赶紧阻止他继续吃。前几年,县武装部又重新找到他们这些老兵,每年补贴若干,不是大钱,他却很满足,国家的进步跟他个人有了联系,没有忘记他这个“人”。

从我父亲50后到如今90后,整四十年时间,物质的丰裕彻底重塑一代人的心灵,个人感受开始变的重要,年轻人要求被尊重。这是人权组织斗争的结果吗?压根不是,当国家物质生产能力上升的时候,人无论作为劳动者还是消费者,都会改善境遇。过去的时代,“人”都让位于“物”,被物质稀缺所折磨的心灵,谁又自己去考虑自己的权利,生存下去,一切活动围绕着吃饱。

人与物汇率的逆转,是中国工业革命前后的真实写照。经历这个过程的我,仍然保持着外公外婆说的,不能浪费粮食的农村人习惯。一碗米饭与一袋工业时代包装精美的零食同时丢弃,我心里总是过意不去的是那碗米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54663.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