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冷静地来聊一聊巴黎圣母院吧,大家都先别被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煽动了。

@秦芦花

冷静地来聊一聊巴黎圣母院吧,大家都先别被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煽动了。

一开始啊,建筑只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

后来人说,我要光,要在穹顶下也能看见星光和神明,要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要把日月更迭记录在石壁上,要让后人看着这些石壁记得我。

于是建筑物开始变得玲珑剔透,华美庄严,身体越来越轻盈,记忆越来越厚重。

于是就有了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流行一个和魔鬼交易的故事:
一个叫Biscornet的工匠在制造大门铰链时怎么都无法按期完成,沮丧之下他醉醺醺地将图纸扔进火堆,大喊一声“见鬼去吧”,就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然而魔鬼真的来找他了。魔鬼默认他选择用灵魂交换铰链,几天后工程按时竣工,而Biscornet也忽然暴病,与世长辞。

这当然只是传说。

事实上巴黎圣母院早已被多次改建,从1160年苏利主教的重建计划开始,到最为灾难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再到1831年《巴黎圣母院》发表之后引起的巨大轰动和重新修复。

风风雨雨九百年,巴黎圣母院早已不是当初的面貌。

我对恢复巴黎圣母院的原貌没什么执念——文物都被完整抢救出来了,这次火灾已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么重建和改良也未尝不可。

从历史角度来看,巴黎圣母院原本就是随着时代更迭不断改建的。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教堂就被多次改建,来更加符合当时的古典风格;
12世纪的彩色玻璃窗被更换过,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白色玻璃能给教堂带来更多的阳光;
19世纪的修复中,旧的塔尖被换成了新的,大门上方的西玫瑰花窗也是那时重建的,并非从1260年开始就没有更换过。

建筑总在那里,不来不去,何其无辜。
只是人们总是希望在它们身上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于是她被毁坏过,打砸抢烧过,也被顶礼膜拜、虔诚朝圣过。

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的反同性婚姻自杀事件。
极右派历史学家、作家韦内反对法国政府批准的同性婚姻法案,在众目睽睽下走向巴黎圣母院的祭坛,向头部开枪自尽。
当时现场有1500人,幸好警方立即封锁现场、疏散游客,才没有引起踩踏事件。

他们都想让巴黎圣母院见证自己的历史,他们都只把她当成见证历史的工具。

再多说一句,今天朋友圈里很多朋友发了那句“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虽然钟楼没塌,但是我倒不觉得是装逼。

其实主要可以看出来,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情感大都来源于课文选段《巴黎圣母院》,如果今天出事的是威斯敏斯特教堂(没有拉踩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意思,只是举个例子),估计就很难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了。

这就是文化输出的力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302707.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