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对皇帝缺乏批判?评价二月河多看其文学贡献

文丨韩浩月

12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末上午,传来二月河去世的消息。

二月河是名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家,在官方也曾有认知。二月河还有一个专家身份,因为小说作品里有反腐片段且在公共场合时有反腐声音发出,他常被误读为“反腐专家”,对此他曾予以公开否认。

真实的二月河,有个普通的名字叫凌解放,大器晚成,40岁之后才开始写他著名的“帝王三部曲”。早期因为二月河这个笔名中带有“月”字,还曾被人误会为一名女作家,对于这个笔名,二月河的解释是,二月的黄河解冻之后肆意奔流,蔚然壮观。名如其人,这也成为二月河写作历史小说的追求。

如果强调二月河的专家身份,那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将他称呼为清史研究专家。这位读古文也能做到一目十行的写作者,被金庸高度评价,金庸认为二月河对清史的了解已经超越了他。

image

不过,围绕二月河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作为一名对历史了解的如此真切的专家,他该从何种角度来评价帝王?带有何种情感来讲述封建社会?如果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他该怎样强调自己的位置?

二月河奉姚雪垠为老师,曾带着他的作品《康熙大帝》前往拜访,但遭到了前辈作家的痛批,认为不该用“大帝”的说法来形容康熙。但二月河对此不以为然,虽然此后的两部作品在书名上没再延续“大帝”的叫法,而变成《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但在内容书写上,还是赋予了皇帝身上不少的“大帝”气质。

这气质也蔓延到后来火爆荧屏的各类清宫戏当中,成为观众心目中中国古代皇帝的普遍形象。

意料之内,在二月河去世之后,在评价他时也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肯定他作品的价值(可读性强,笔法恢弘),一种是否定他对“帝王思想”缺乏批判性,相信随着有关纪念他文字的增多,这种争议也会更明显。

于是,二月河也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截然不同两种史观对立点上的标志人物。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与人们对二月河的身份有不同认知是有联系的。

在人物标签上,二月河一方面是高官大员的座上宾,同时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以自己的言行,来确认自己的百姓本质,比如,他一直坚持居住在河南南阳一处普通的居所,身穿邋遢的衣服上街买菜,上台讲课之前把吃饭时染上油渍的衣服反穿……

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比照,通过这种比照也不难发现,二月河更重视他的百姓身份,每每接受媒体采访,“我就是个普通人”也宛若口头禅。

image

(二月河成名后的普通住所)

二月河的身份和言行特征,的确会造就一定的矛盾与误会。他的“历史小说作家”的头衔是公认的,但他的写作,究竟是知识分子的写作还是民间立场的写作抑或两者结合之后的产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观众与读者的视角看,二月河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的作品既有知识分子才具备的结构能力与穿透性的视野,也有民间评书般的口头传播效应与感染力。

从二月河对《聊斋志异》的推崇来看,他自身是站在民间口头文学的位置,来看待历史人物与王朝变迁的,在他庄重的写作态度之外,也不乏一些探秘、趣味性的描写。小说不是历史,从创作的层面看,是可以理解并值得尊重的。

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在读者群的覆盖面上是很广的,这一点与金庸作品一样,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受众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针对二月河作品的影视改编,这其中的运作空间也很大,但不得不说,撷取了他小说里庄重那一部分的电视剧,更具品质感,而把趣味转向玩弄权术与后宫争斗的影视作品,则浮漂了许多。

现在回头再看二月河以及他的作品,会更清晰地发现他的“隐者”身份,以这个身份写作,使得他脱离了诸多的束缚,可以更自由地在作品中表达他的文化愿望与情感倾向。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即便想要更深地躲到书斋中去,也难以实现了。这大概是属于二月河的一个个人遗憾。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二月河的小说,整体上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他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专业贡献与文学贡献。但文学贡献要远远高于专业贡献。

来源:狐度工作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90465.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