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绝命毒师》的犯罪过程这么细,就不怕大家学坏吗?

image

体制问题摆在那儿太过明显了,明显到没什么好分析的。所以跳出体制问题,我想谈个奇葩一点的角度,说说为何《绝命毒师》反而并不是一个那么值得警惕和和谐的片子。

因为,这是一个不光让你看到贼吃肉,也能让你看到贼挨打的片子。

剧里 Hank 曾经给过小白一本书,是介绍缉毒警察的。说虽然警察抓毒枭,但最后大众还是会去关注毒枭多一些,把他们视为传奇和英雄,追捧他们的经历改编的书籍影视。所以他给小白这本书,让小白去记住那些“更值得记住的人”。

而为何大家明知道大毒枭、大杀手是坏人,却还忍不住关注他们呢? 我觉得原因很适合套用那句俗语,“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罢了。

观众有时候并不是非常听话的“学生”,不是你告诉他“这是坏人”,他就能做到主动去厌恶鄙视他们。相反,他们有时会“逆反”,去想和你相反的事情。在大多数正邪分明的作品里,虽然坏人一定会被好人穷追不舍,但人们看到的坏人往往足够“cool”:能耍的警察和好人团团转,能把公序良俗玩弄于股掌,能赚大把大把的钱,能支使小弟打手做这做那,能出场时自带光效背景音乐。总之,字里行间表现的是坏人生活如此精彩刺激,换句话说,一直在表现“贼吃肉”的细节,却没有真正的表现出“贼挨打”。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种印象:虽然你说坏人坏,但我看他们过得还蛮潇洒的嘛。一般人的生活离坏人都太遥远了,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可谓一点了解也没有。于是就像所有不寻常的人生一样,坏人的生活在我们这些寻常人心目中,也很容易被遐想、扭曲、美化。所以,那些足够酷的坏人,往往会成为人们寻找刺激,发泄欲望的出口,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关注。

《绝命毒师》的主创团队曾经说过,他们是在以一种做实验作品的心态在做《绝命毒师》,想看看把老白的坏表现到哪一步,观众会忍受不了而弃剧。但话虽是这么说,他们却从来没有用传统的表现坏人的手法去表现老白,他们做的是一件相反的事情: 他不渲染坏人多么牛 X 多么酷多么坏,而是把坏人当做一个和你我一样的人去表现,转而表现坏人多么普通多么日常多么琐碎。把坏人也像个好人一样,慢条斯理娓娓道来。

老白是个满脸褶子唯唯诺诺的小老头,出场就是个身体、家庭、事业全面崩坏的老屌丝。性格也不怎么好,天天游走于自负和自卑之间,絮絮叨叨又时不时野心爆棚。时而手段高超剑走偏锋,时而像暴发户一样自我膨胀,和酷完全不沾边。

他创业带个猪队友,忙没帮多少,麻烦惹了一堆,克死两任女友,一不留神,赚来的钱都得拿去消灾。

杀人越货,血溅当场,人头点地,这种场面难道他们看了就不怕吗?他们也吓得不轻。

动不动就要拔枪向朋友、队友、甚至亲人,他们下手也是要哆嗦的。

一边承受连累好人的良心谴责,一边想着怎么编谎话给亲朋好友听,一边提防着警察和官员,天天这样也是会神经衰弱的。

就算最后赚来了钱,却洗不过来,无福消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堆成一堆无用的废纸。

老婆也很不赏脸,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各种干扰、各种阻挠、唱反调,发展到后来直接恐惧老白诅咒老白,家庭生活可谓一地鸡毛。甚至自己的连襟也死于自己贩毒造成的蝴蝶效应。明明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家人,却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感谢,而是闹得害死家人,众叛亲离的下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即使牛 X 如炸鸡叔,混成了符号化的魅力反派,掌握着黑白两道的商业帝国,斯文儒雅,游刃有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也从侧面表现了要想真的贩毒,绝不是做做化学实验那么简单。资源、掩护,渠道,人脉,舆论,你控制了哪个?一个不成,事儿就不成。

............

总之,相比起别的犯罪片,《绝命毒师》反而满满都是“贼挨打”的细节。

这样的细节,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坏人多么酷逼,而是坏人多么苦逼了。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酷,充满了琐碎和危险。那些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无奈和烦恼的事情,也一样不差甚至变本加厉地发生在坏人身上,

那些对坏人生活抱有憧憬和遐想的人,看了这个剧就要承认:原来坏人也是要上班打卡的,原来坏人也是有中年危机的,原来坏人也是要辛苦经营吃苦受累的,原来坏人也是会害怕的,原来坏人即使赚了钱也是不能花的,原来坏人身边很多烂泥扶不上墙的货色,原来干了坏事真的是会众叛亲离的,原来想要通过干坏事发家致富比干好事发家致富,所需要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要多上一万倍。............干坏事也不容易,还是踏踏实实工作挣钱来得舒服。

所以这部剧明明从头到尾都没有把白老师指名为“坏人”,甚至还给他设置了诸多暖心的细节和人性的小光辉,给予了他大笔的借口、同情和理解,完全是把一个坏人当做好人来塑造,却并没有让观众真的去羡慕和喜爱他,喜爱他的“事业”。因为他太过于真实了,真实到琐碎,荒唐到可笑,卑微如蝼蚁,也就谈不上任何的崇拜和憧憬了。

所以《绝命毒师》的观众也出现了“逆反”的现象,你越是表现老白多么可怜,多么情有可原,多么不去评价他的好坏,观众就越是讨厌他。各种影评下方都出现了大量对老白的激烈反对和批评。即使是那些同情多于批判,因为老白的真实而喜欢老白的人,也大多会永久地知道“制毒”可不是一条那么好走的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片子反而有一定的“禁毒教育”意义。即使没有让观众对犯罪咬牙切齿,至少也没有加强人们对罪恶的幻想。这是我说它"并不是一个那么值得警惕和和谐的片子"的原因。(看好,说的是“不那么值得和谐”,不是说这片牛逼到能警示犯罪和改变社会,恳请杠神喷神放过)

从这个角度再回头去看《绝命毒师》剧名 Breaking Bad,在原有的含以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解读:这个剧就是把“bad”这件事,像砸开椰子一样“Breaking”给你看。它打破人们对坏人的一些刻板印象,深入剖析坏人和坏事,让人们对“坏”的那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烟消云散。这倒是让我想起 @卓钥 写的一个神贴了:卓钥:得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被包养,已有的价值观开始动摇怎么办?。面对“女生被包养”这样的话题,不是苦口婆心劝你这样不好,那是坏的,而是大大方法地给你撕开这件事的外衣,打碎你对这些事情的幻想,看到赤裸裸的不堪的真相,反而能够达到“劝世”的效果。

因为有的时候,Bad 只有 Breaking 开来,你才知道它真的只是 Bad 而已。

* 注:当然,这样的剧作手法是一种比较高级而婉转的艺术处理手段,需要观众有基本的三观和思考能力才能领悟。所以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达到“劝世”的效果的。

个别本身就心术不正,思想不成熟的人,也有可能会模仿本剧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如此说来,《哈利波特》以至于《喜洋洋与灰太狼》这样非常和谐的作品,也仍然导致过小孩盲目模仿,骑扫把跳楼和拿火烤小伙伴。如果仅因为”有可能被模仿"就和谐作品,那世界上几乎没有作品是不能和谐的,因为任何展示出来、看上去无害的行为都有可能被人们不恰当地模仿。因为看了《绝命毒师》而制毒的人,如果没有这部剧,他们就一定会是个绝不制毒的,规矩清白的好人吗?

不过,美国有分级这样的能一定程度筛选观众,让还没有能力看懂片子的未成年人不接触片子的制度,可以部分缓解这种剧集可能的负面作用。说到这里又说回体制问题了,就不再展开了。

说到底,影视剧的作用充其量是点拨懵懂不定的人,而不是改造坏和蠢的人,后者是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影视作品对人思想的作用,应该被客观地看待和评估,既不应该无视,也不应该夸大。至于和谐,就更是应该是在审视了整部剧的总体意图、表现手法和社会影响后,慎重做出的选择了。

来源:知乎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82291.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