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一本道

为什么大龄女性挑选配偶的标准在提高,而男人却相反

为何大龄剩女多优秀,大龄剩男多屌丝?

如果你注意观察,在中国超级城市的人们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比如,年龄比较大的未婚人士越来越多,而其中男性女性对未来配偶的要求变化却在有不同的走势。

那些从事白领工作的女士们,随着她们的年龄增长,她们对理想对象的要求在慢慢升高。我接触的一个女孩就是这样,她在咨询行业,做得不错。34 岁,目前没有男朋友。在我认识她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对理想男性的收入基准要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 20%,这超过了北京非私人人均工资收入增长水平。我猜这不是个例。

当然,收入只是世俗的量化标准。整体上28-35 岁之间大女孩们(基本上是白领)对配偶要求是逐年升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女孩会更厌恶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婚姻状况的过问。

长辈或者同辈中的已婚者往往认为,随着女性年龄增长,综合社会价值水平是在降低的。所以大家话里话外是在劝说大女孩们降低自身标准。这和这些女孩的标准表化趋势正好相反,所以理念冲突激烈。

而我观察到的另一件事是,大多数年龄稍大的未婚男性会随着自身年龄增长降低选择配偶的标准。所以,男性对所谓的逼婚平均反感程度较低,而且对相亲也较积极——他们更能将就。

为什么男性和女性之间会有这种差异?我觉得这和性别间对收益和损失的认知差别有关系。

其实在很多年前,也就是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时期,没有配偶的女孩们也会随着年龄增长降低对未来配偶的要求。因为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女性的收入要独立生活难度比较大。而且当她们年龄比较大还留在父母的家庭中生活,会受到来自于兄弟的压力。

这里的例子是《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她应该是很独立的女性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她依然要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她所依附的男性。

在当代的中国超级城市中,状况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从事白领工作的女性的收入并不比同类的男性少,完全有能力独立过很不错的生活。所以寻找到心仪的配偶对这些女性来说,在她们心理账户上算作一种收益,而找不到心仪的配偶并不计做损失。

要说这里面有什么遗传学上的依据,其实反倒是容易的。女性繁殖机会有限(一共 400 个卵子),天然倾向于寻找最优秀的配偶,而“优秀”的定义也会随着自己的水准水涨船高;男性则天然倾向于传播自己的基因,对他们来说,传播的范围越广越有利,个体标准则放在其次。

不过,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伟大的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 1970 到 1980 年代曾经验证并阐述的一个理论,来解释莫里斯·阿莱提出的阿莱悖论。

这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被卡尼曼起名叫“前景理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们在处理收益问题时会倾向于规避风险;但当人们面对损失会倾向于冒险。

对于生活在超级城市的青年男女来说,所谓的“降低标准”是什么?其实,降低寻找配偶的标准,就是对自身生活风险的一种增加。这种风险包括,个人财富的损失,由于所处阶层不同而产生的价值观冲突,最后总体影响了生活质量。

通俗地说,降低找配偶的标准意味着婚姻生活变的很差的概率增加——费了好大劲儿,给自己找罪受。

在这种情况下,把寻找到心仪配偶算作一种收益的大女孩会偏向于不增加自己生活的风险,也就是不会降低寻找配偶的标准。反而,随着大女孩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积累,你会看到她们挑选配偶的标准在提高。

而那些年龄较大还没结婚的男性会把“没有配偶”看作一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愿意冒险。通过降低选择配偶的标准来增加消除不婚损失的概率。

来源:好奇心日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206986.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