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有:重看水浒,愈发感受到:企业做好市场定位,是多么重要。
不做好定位,就不能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组织架构、企业规模,必然失败。
看书我最不理解的就是:梁山动不动就 “招贤纳士”,招那么多人干什么?
后期达到 10 万人量级,你需要多少后勤来养 10 万人。
员工,未必是生产力,但一定是成本。
这是外企常说的 headcount,约等于岗位编制。
在外企实习的小伙伴,想转正,经理告诉你:没有 headcount 了,转正不了。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成本,如果员工不能创造利润,就不应该招聘这个员工。
以我待过的几家外企为例,用工成本(工资 / 写字楼租金 /it 法务支持)高。
每个业务部门员工,如果一年只创造了 50 万收入,年底就亏钱。
业务线就要调整。
梁山也一样,招聘了这么多人,能不能给团队创造足够价值?
看完整本书,我也没有看到梁山上的 10 万喽啰从事生产。
不种地、仅少量发展特色渔业,开的酒店主要为探听消息,并不是要发展第三产业,每个部门都是花钱的部门。
电视剧拍摄到山寨内部,基本就是在列阵练武,业务模式单一,只能出去抢劫。
王伦时代,仅有数百个小喽啰。
打劫一些过路客商就能活下来,在梁山泊打鱼也能活下来。
规模和定位是匹配的。
但到了晁盖和宋江时代,梁山一直在扩大规模。
甚至戴宗有个名号,叫做招贤飞报头领,就是主动外出招聘。
动不动就没钱花了,就要去攻打祝家庄、曾头市、大名府,说是 “借粮”。
光靠打劫客商养不活 10 万人,得去攻打城池才能获得资源。
当我看到《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一回,感到梁山已经违反了生态学基本原理:
能量金字塔理论。
一山不容二虎,有坚实的生态学理论支撑:
食物链能量从低营养级传递向高营养级,只有 10% 能有效传递。
一座山沐浴的太阳能,只够养活一定量的植物(生产者),这些植物只够养活一定的食草动物(消费者),更只能养活少量的食肉动物(次级消费者)。
一座山养不活两只老虎。
同样,一个农业地区,能供养起的不事生产的人群,是有限的。
聚义前,好汉广泛分布在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少华山这些小山头上。
每个小山头都有自己的辐射区和供养区。
分布广泛 + 每个规模不大,让仅靠打劫周边,这些山头就能吃饱。
全都来梁山了,梁山只能出去攻城略地。
众虎同心归水泊听起来好听,但这造成了众虎都在一座山上,维持不了生活质量。
反而让周围的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梁山壮大后,客商不敢从旁边过,凋敝了周围的经济。
如果能发展市场经济,当然是好的。
梁山有 10 万人,依托 10 万人的需求,很容易拉动当地内需,发展出一些商业市集。
历史上无论东西方,在大军集结点,都有自发的商业市集出现,提供一些餐饮娱乐服务。
十字军东征时期,就依靠热那亚商人供应粮食、酒水、木材。
比如梁山劫掠回生辰纲,里面很多珠宝首饰,好汉用不着,需要估价变现吧?
梁山小喽啰从祝家庄回来,分了钱,需要吃喝吧?
梁山招安后 “分金大买市”,把库中的珠宝、锦缎都变卖了,邀请附近居民上山寨里购买。
肯定卖便宜了,因为是单次大甩卖。
如果是市场经济长期运作的市集,就能卖出更多的钱。
中世纪大军征战,在友方领土,往往用市集,在敌方领土,往往靠劫掠。
梁山在己方领土都没有建立市集,说明梁山的纪律未见得很严明,很可能依然在劫掠周围商人。
盲目扩编,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只能要么造反要么招安了。
梁山三位大领导,对梁山的定位非常不同。
王伦,定位是小规模劫掠。
书里说他心胸狭窄,对别人上山推三阻四。
其实他是在贯彻定位,他知道再扩大规模根本养不活了。
但这个定位造成实力有限,容易被被兼并。
晁盖没定位,他看到人多就开心。
感觉他在打造一个乌托邦,纯靠义气。
在晁盖任上,梁山的规模扩张也是最快的。
后期频频出去借粮,再不转型梁山彻底完了。
到宋江手上,规模大了,成本高了。
正常企业这时候可以裁员了,或者出去建设分舵,把其他山头建设起来。
面前两条路:1. 造反;2. 招安。
宋江选择了招安。
这又属于定位失误。
因为招安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有 10 万人,历史上这个量级的兵马,必须造反。
首先,10 万人,朝廷不可能相信你是诚心诚意招安。
历史上几万人的大型招安,后来基本都复叛了。
明末张献忠就假招安过,实际是缓兵之计,下一年又反了。
朝廷一定会猜忌你,果然,宋江招安后就被送去打方腊,相互损耗了。
其次,朝廷也养不活 10 万人。
张献忠招安,朝廷让他把军力裁减到 2 万,但张献忠坚持让朝廷按 10 万人发饷。
朝廷也发不起。
如果朝廷能足额发饷,那这 10 万人去当官军就好了,根本不需要上梁山。
梁山只能自费出征,“破辽受了许多劳苦,却无功赏”。
要招安,早就应该招安。
历史上要招安成功,规模在几千人到上万人比较合适。
规模太小,容易被剿,太大又引起猜忌。
明末白广恩带几千人投降了洪承畴,后来做到蓟州总兵,再后来又降了清,得了善终。
宋江拿着能割据一方的实力,去做了招安这么小小的工作。
必然会 “寒了兄弟们的心”。
拼死拼活,你也就当了个楚州安抚使,地方领导,那我们跟着你有什么意思呢?
带大家混编制,不如给大家发编制。
你拿着梁山抢来的钱去疏通门路,搞不好也能当领导。
赵匡胤被下属披上黄袍,他说 “哎呀你们害我”,有些扭捏作态。
但我相信他的下属是真心给他披黄袍。
你当皇上,下属也好升职。
李逵总说让晁盖当个大皇帝,宋江当个小皇帝,很合理,那李逵也能混个大将军。
但李逵招安后,当了个润州都统制,没啥实权,到任后 “终日饮酒”。
想想梁山为什么总要赚人上山,正常招聘人是不来的。
必须使出毒计断人后路,才不得不上梁山。
还是定位太低。
你的定位就是招安混个编制,那我本来也有编制,绕了一圈还是弄个编制,我何必投奔你?
上梁山的体制内人员都是中下层。
吴三桂、洪承畴这个水平的人是看不上梁山的。
可见宋江最关键的问题不是 “是不是投降派”。
而是根本没有为梁山做好战略铺排。
每天搞一些人情练达送往迎来的功夫,宋江每句台词都能拿出来做高情商分析。
结果战略上啥也不是。
格局禁锢了他的思维。
每个人都应该做好产品经理(不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3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