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团长聊聊天: 昨天和我司 00 后小朋友聊职场规划,切身感受到了这一代小孩的精神压力之大。
理想是一种奢谈,目标缺失大概是这一代人的精神亚健康。包办的温室环境,让人在成长的环境中,缺少独立决策与承担后果的机会。
走上社会之后,面对现实压力和无限选择,脱离被安排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深度迷茫。
我讲了一个核心观点,要给自己树立构建核心能力的目标。
在我们年轻时候,一个令人艳羡的打工履历是这样的:22 到 24 岁从互联网小厂入行;三年之后带着职业技能进入大厂的业务部门成为骨干;在三十出头的年纪换一家大厂拿百万年薪,成为人生赢家。
不需要特别高的起点,按部就班的享受行业红利,就可以拿到还不错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份严丝合缝且有规划的职场履历。
现在回过头看,这一切都是虚妄,核心在于一个蓬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需求。时代的浪打过来了,只要拿个盆站在岸边,就很容易接到水。
我现在的认知是:在乱局中养活自己,靠的不是运气、履历或浪潮,而是你能反复打磨的核心能力。
履历不那么重要,浪潮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某种意义上,连运气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独立解决问题、为别人创造价值 —— 这才是属于你的护城河。
这个 “核心能力”,包括两个层面:道与术。
“道” 是价值判断,是你做事的出发点和判断力;“术” 是技能技巧,是你能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的能力。
而 “术” 是最先可操作的部分。对我们做内容的人来说,术就是选题能力、结构力、表达技巧这些基本功。它们的底层,是理解力、结构化能力和反复锤炼之后形成的 “内容判断力”。
这些东西,不是天赋决定的,是可以训练的、可以优化的、可以持续叠加的。
术是要靠练习的,想要拥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能力,就逃不过那专注的 1000 小时(是的,不用 1 万小时,只需要真的专注的在某些工作上,用正确的方式投入过 1000 个小时)。
你认真写过 100 篇内容,就会知道选题是怎么一回事;你剪过 50 条短视频,就知道情绪节奏怎么踩;你跑过 20 次数据复盘,就会看懂一个作品的生命周期。
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根本没有完整投入过这 1000 小时的。练得够多,才会有庖丁解牛的畅快感。很多时候,人都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轻佻中,觉得自己懂了,觉得自己努力了,没有以结果为导向。
把术修炼到位的核心标志是,有自信能复现结果。知道为什么成,也知道下一次怎么复制成功。
这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业务能力一旦进入 “可控状态”,人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稳定下来,不再依赖外界的反馈来决定自己行不行。
这个时候价值判断就会从内心中诞生出来,知道该做什么,不去做什么。
这是 “道” 的雏形。它不是哪本书里的教条,也不是哪位前辈口中的人生真理,而是你亲手打磨出来的方向感。它来自你对工作的掌控感,来自你在混乱中找到秩序的能力,也来自你一次次面对诱惑和焦虑时,依然能做出自洽选择的自信。
这一切都构建于拥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多花点时间思考,到底自己准备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并准备付出怎样的努力。
我昨天给小朋友说,你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两年的目标,在我们这家小公司,两年之后,成为一个成熟的资管行业内容创作者,这意味着要拥有两项基础能力:内容的结构化表达、资管行业的深度认知。
一切工作和学习,都以这个两个目标去努力。
有了目标,自我驱动力才会发生作用。在生产效率极度发达的今天,只要一个人有内在的自我驱动,他就一定能够快速成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3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