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涨姿势首页
  2. 世界观

怎么还有网红敢假冒律师啊

最近一个假律师被戳穿了。

她叫西绿,是一位外貌出众、全球接案的女律师;她有个帅气男朋友,俩人年纪轻轻就是律所合伙人了。

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完美,却没想到是假的。

从西绿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就是精装律师了。

只是一开始出彩的地方在其他方面。

她有傲人的身材,但凡能有机会多露事业线就一定多露。

要不就用各种侧拍展现挺拔身姿。

绝对不亏待关注她的网友。

事实上她也希望你学到点穿搭知识。

因为她的衣服基本不重样。

西装、衬衫和裙子分不清多少套了。

还挺贵的。

在宣传她成为合伙人的视频里,她就标榜自己全身拉夫劳伦。

而且她还常常带大家见见世面,动不动就出入高档餐厅。

喝个下午茶。

喝个小酒,三分微醺。

等等,你不是律师吗,再怎么输出白领生活,总得来点儿职业范儿吧。

于是为了形象饱满,她又写了正义感爆棚的文案。

什么 昨日的暴雨淋不湿今天的我 。

什么法庭之上,我只为你。

看多了你会觉得:大长腿真是长。

最令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感情生活。

对象叫张律,同样外貌出众,衣品上佳。

不仅如此,他业务能力也很出众, 擅长打娱乐法, 一年挣七位数。

西绿表示二人世界太美好了,不得不用一句嫁辽宁男人,做幸福女人来概括。

(但网友爆料她还写过类似的 “嫁内蒙男人……”)

总之俩人合作视频要的效果就是直接煽情,让人觉得郎才女貌的他们配得上一番成就。

成就确实不小,天作之合的俩人跻身为律所合伙人。

什么律政俏佳人,什么傲骨贤妻,都不过如此。

看完美律师就要看西律。

但很快有人发现了致命的问题:你真的是律师吗?

因为西律一开始就自称是律师,没有打擦边球说自己是法律爱好者。

比如警转律的笔记里提到过;

比如两周前,跟新人朋友打招呼的图文里提到过。

但官网上找不到她。

我们国家开发了全国律师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在上面你能查到律师的奖惩情况、业务特长、社会活动等。

既然西律这么全能,有网友就想去看看她接了那些案子。

结果搜了搜她名字发现没有。

那我就去问问其他合伙人。

法山叔给出的说法是:入职后异地转所变更期间。

再怎么变更,不至于一点信息都没有。

她本人也不可能不知道没有律师证的人不算律师这个基本问题。

最后迫于各种压力,西律承认了,说自己没律师证,只是想立律师人设。

这就是表明自己假冒律师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律所也马上发公告说发现有关问题后,第一时间报警了。

这里她犯了哪些事,我们不得而知。

但网上一些说法已经不胫而走。

看着相关曝光原因,无论哪一项都挺严重的。

既然这么大的事,律所不知情吗?

毕竟入职时不可能不出示证件,还涉及到转所、换证、缴纳社保等问题,都要查看她的律师执业证。

不仅如此,每年都有律师年检,各地今年的年检才过去没多久。

更何况,宣传这个西绿是律所合伙人,根据律师法,律所合伙人必须是有三年职业经验的律师。

凡此种种,律所真的不知情吗?

还是让她当门面,拉案子订单,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反正法山叔在各个平台上的发言,都是说自己完全信任对方,被骗了。

被骗的感觉自然不好,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也不假,但不能如此潦草吧。

不得不说,现在互联网上面全都是人设。

比如,卖课的老师要把自己包装成博览群书的样子,哪怕不了解当地,也要两三句诗词脱口而出。

比如,整活博主要保持装傻充愣的样子,哪怕评论区总是讽刺他,也要打趣回复网友。

这些博主都知道自己的人设,是做做样子,那也无可厚非。

因为你的形象越标签化,粉丝的粘性越强。

所以你会看到这样奇葩的局面。

一个账号起来了,千篇一律地重复封面、文案、标题,这没关系。

流量效果可能还很好。

另一边,一个账号起来了,在人设以外,做点其他的内容,这有关系了。

流量低得吓人,粉丝根本不爱看。

更别说,一个原生态的人是很难涨粉的,毕竟你那么日常了,谁还来上网看你。

说白了,如此包装可能难受,但是赚钱啊。

之前一份关于 Instagram 女网红的论文研究表明,女网红受追捧的标签一般是:美女、勤奋、专家 / 专业的。

平均而言,有成就的人、有爱心的人和长得好看的人得到的赞最多。

所以,一个漂亮成功、会生活的女律师,是天然的好人设。

也注定是律所需要的招牌。

但这里的前提是,你起码得是律师。

我们的西绿呢?

不是律师,非得一开始就说律师。

没有执业三年,还骗着骗着成了律师合伙人。

那她是怎么敢做这个人设,然后还真的跑去接各种案子的?

这事也不是没有端倪。

有网友爆料过,去年她说有一个合作的大项目,结果就是去人家律所一顿摆拍发小红书。被发现后她说自己是实习律师,还没拿证。

这可能是她的常态:

蹭现场,哪里能进去就去哪里摆拍,直到被赶出来为止。

对她来说,流量比能力重要,包装比有证重要。

所以你都没有看到她讲过一次专业性问题,反而只喜欢输出概念性阐述,比如离婚出轨那段。

一个律师不讲法条,而讲鸡汤,那业务能力必然遭人质疑。

网友接着爆料她的 CP 对象,虽然有律师证,但执业不到三年,也不符合合伙人的条件。

对象的事究竟如何,只能时间来回答了。

但西绿注定为自己的铤而走险付出法律代价。

因为你不只是在擦法律的边了,已经挑衅法律了。

于是小红书上又反过来阴阳怪气了:

精致是有的,但是剩下是洞洞鞋和平价连衣裙。

咖啡是有的,但是是瑞幸。

甚至于,有的律师在转所时还要偿还倒欠的社保费用。

假律师赚的盆满钵满,真律师饿得要死,你说糟不糟心

当然,用打扮精致与否一刀切评价一个群体并不可取。

毕竟律师群体庞大,不少律师为了给花大钱的客户一种专业的感觉,也会注重穿搭。

对精装假律师的讨伐之声,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律师的压力。

几个月前,九派新闻统计了一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已有 20 名律师去世。”

律师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长期过劳工作,是因为有压力,而压力是多源的。

去年重庆市律师协会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重庆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律师收入低于当地社平工资标准。

里面还提到:

青年律师业务主要来源于指导律师或团队负责人,自行拓展的案源不稳定,开拓案源渠道不足。 青年律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工作强度和案源开拓是压力来源的主要方面。

这些数据集合起来可能推导出这样的个体画像:“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执业的青年律师,直至 30 岁时年收入突破十万。”

这与国外律政剧里完全不一样,毕竟在很多国家,律师和医生都是社会精英。

当然问卷调查里可能有被问者喜欢哭穷的情况。

但反正假律师的事让大家关注到了一些真律师的生存情况,也算一个想不到的意外。

很多行业在滤镜之下,其实非常朴素。

朴素点未必是坏事。

更看重业务能力的行业氛围,是利好花钱的消费者的。

来源:雷斯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530998.html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QR 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