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bkeeper:我发现有人近乎偏执地相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大伙儿都差不多的生活肯定比现在好,起码房子比现在便宜。
马志明写的《我的父亲马三立》中有这么一段:
“我的妻子叫张秀琴……1979 年我们认识…… 我们婚后先是和父母一起住,住在仅九平方米的小屋,后来弟弟结婚,我们就搬进院子里的小厨房,用凳子搭铺板,妻子怀孕生孩子就在那间厨房里。
后来,文化局的领导得知父亲的住房紧张,很快给我们解决了一处单元房,我和妻子孩子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
当然,马志明还算幸运的,能沾到马三立的光,最后毕竟分了房子。
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呢?我读高中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
教生物的老师,结婚时就在学校里自己搭了个类似这种 “小厨房” 的地方住。
还有些人认为至少那时候食品、空气、水比现在安全 —— 这么说吧,往奶油蛋糕上放真奶油,也就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儿。
八九十年代国内刚开始流行奶油蛋糕,过年过节走亲戚都送这玩意儿。
但那会儿如果用真奶油,根本没人买得起,所以主要是用氢化油。
好一点的,略微掺点奶油。
普通的就用氢化油和蛋清、白糖一起打成看起来像奶油的东西,实际吃起来一点奶味没有。
最差的那种,估计里面蛋清都少,颜色发黄,对着光还有点半透明。
我吃过,不是味同嚼蜡,就是真嚼蜡。
就这种玩意儿,人们也舍不得吃。
你送给我,我再送给他。
一个蛋糕能转十几户人家,有时候能一个循环转回来。
当时报纸上专门讽刺过这事儿。
那时候工厂基本没有环保的概念。
我家周围的几个厂都是各种废气废水直接排。
严重的时候,肉眼可以看到空气是棕黄色的。
那是什么呢?二氧化氮。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高到肉眼可见的程度,你们体会一下。
至于水 —— 反正一年中总会有那么几十天自来水不是无色无味的。
需要先把水存起来,等一两天,有时候还要加点明矾,等沉淀了,再用上面的清水烧水做饭。
很多事情其实没那么难想明白,根本不需要知道上面说的这些也能想明白。
主要还是想明白就不舒服了,心里那点东西就无处安放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ngzs.com/425339.html